在近日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养老机器人正从概念走向现实:情感陪护型可聊天疏解情绪,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行走,专业机型服务失能老人……技术拓展了养老的可能。你是否会考虑,为自己或者父母的晚年选择一款机器人帮助养老?本期观潮将与大家一同探讨养老机器人带来的变革。 (本期主持人:肖楠)
我国早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但目前年轻人在外地工作和父母异地分居的情况比较突出,导致我国现阶段较难实现儿女陪伴型养老社会。
无论是操作手机软件App,还是网银交易、网络购物,又或者是操控智能电视、智能家居,对老人而言都并非易事。尤其是遇到软件升级、换机迁移、资料填报、支付防骗等情况时,老人几乎只能求助子女,而子女又往往无法及时协助老人处理。因此,市场上如果有生活助理型机器人,能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就帮助老人自动完善处理上述问题,将深受老人欢迎,也是中国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的刚需。(全国政协委员、知名作家 周小平)
面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家庭代际分离问题,现实的“空间隔离”使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开始瓦解,空巢老人所需要的不仅是生活照护,更重要的是情感关心和慰藉。当前,养老机器人面临“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如何更好结合的难题。养老机器人要求老人们具有较高的操作智能系统的能力,“人机交流”则存在较为刻板的“机器人语言”模式。让养老机器人成为老年人新的情感连接,需更加注重“以科技传递温暖”的理念。只有将科技与人文结合,才能让养老机器人成为老人们的“钢铁伙伴”,才会使养老生活更有品质,更具温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辑 孙巾雅)
情感陪护、行动辅助、专业护理等类型养老机器人的出现,正在悄然改写着传统养老的叙事方式。毫无疑问,在超长待机、全天候护理支持、实时动态监测、承担重体力劳动等方面,养老机器人具有人力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养老,不仅是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更需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需求。而养老机器人大多依赖预设的语料库,目前在情感交互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短板,无法有效回应与安抚特殊情景下老人的情绪,甚至独居老人可能因长期与机器互动而加剧孤独感。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养老机器人的价值,莫让冰冷的代码取代了血缘的温度。唯有子女陪伴、亲属照料与技术介入的有机统一,方能实现有尊严、有温度的养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 李 钰]
养老的终极价值,在于维系人的尊严与情感纽带。科技应成为这一价值的“赋能者”而非“替代者”——通过承担繁重或令人尴尬的体力劳动,守护着老年人应有的自主与体面。例如,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失能老人再度行走,护理机器人减轻照护过程中产生的羞耻与依赖,这些都展现出技术对人文关怀的深层支撑。然而,技术的真正温度,不在于模拟情感,而在于为人留出更多付出真情的空间:让机器人完成日常监测与劳务,从而使子女和护工更能投入高质量的陪伴——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专注的倾听,远比任何程序化的问候更有力量。(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聂 婧)
@阳光晒暖:有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能稳住步态,还能实时提醒周围障碍物,既给了老人自主活动的底气,也减轻了儿女白天上班、晚上还要操心老人安全的压力,比单纯靠人盯方便多了。
@小汤圆:机器再智能,说出来的话也是程序设定好的,老人跟它聊天吐槽,它顶多只会“嗯”“您说得对”,没法像子女或邻居那样接话、共情。
@白豆:万一机器人出故障了,比如辅助行走时突然卡壳,老人很容易摔着。比起方便,还是先顾着安全更重要。
@月:购买养老机器人一次要花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后续还得花钱维护、更新程序,算下来比请护工还贵,普通工薪家庭哪承受得起?
9月13日,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举办。与会学者深切缅怀卫兴华教授的学术成就与教育精神,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贡献力量。卫兴华,1925年生,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与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获得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原经济学系主任,于2019年逝世。
9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并讲话,校长林尚立部署新学期工作。张东刚从六个方面对本学期工作提出要求。张东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战略攻坚思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全校上下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决破除“怕、推、慢、假、庸、散”等不良作风,用实干的精神和奋斗的姿态,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林尚立强调,要立足“破”“闯”“合”三个关键方面做好新学期各项工作。